上篇简单讨论了从常识到问题到选择的话题,这篇可以看作是前面的续,也可以独立出来。这篇决定作为科学网上,作为处女前作贴出来,老拖着处女作会让别人觉得我实在太懒了。
从今天起向所有认识我的人征集关于我的各种事情的线索,不管多小都可以。好事糗事统统欢迎。将作为下月中准备的博文线索。拜谢过!
和以前一样,为blogger找张图贴出来。是动画片snow sugar小小雪精灵里面的角色。很催泪的片子,还是推荐给所有女孩子哈。
自辨课的科学哲学部分一共要讲4次课,第一次讲科学源于问题,第二次要讨论理论源于猜测。这些是关于科学“源”的问题。那么我大概猜后两次应该会讨论科学“流”的问题。
说到流,自然会想到失,所谓流失流失。不过貌似以前不是这样解的。
《道德经》的德经第一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而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实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没引完,引到这里是因为我不知道那句“前实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为啥要放在这里。小弟愚钝,功力有限,读不出来这句和上下文的关系,还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根据李宗吾先生的说法,本段的“失”即是“流”的意思。“道”是无处不在而至高无上的,人能够认识到“道”即是有德,得“道”之人要将“道”传之于他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即为“仁”;潜移默化而别人却不能领悟,就需要手把手来教,即为“义”;手把手教还是不能够领悟的话,就需要制定强制性的规则让别人接受,即为“礼”。而所谓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李宗吾先生认为老子并没有把话说透,我们可以补上两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字面意思很好懂,就不解释了。
现在最为典型的所谓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恐怕就是研究生的导师制了。但是类比下以上的观点来看,很容易得出结论:徒弟如果只学师傅的东西是无论如何无法超过师傅的,因为离“道”隔着的障碍实在是太远了。恐怕真正能做到超越师傅的话还需要靠所谓“悟”性。
非常讨厌那种不直观的说法,“悟”这种东西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部分内容放到处女作里面,这里就不讨论了。
前两次课涉及到科学“源”的问题,讲科学从常识到问题到选择的层次。这只能算是个好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并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各个源的命运也有所不同,有的变成了泉眼,有的可以成湖,只有绝少部分最后可以成为江河汇入大海。这就是“流”。这个比方就很直观,长江入海,其源头也不过是滴水小溪。是什么使其越走越宽终于可以进入大海呢?我肤浅地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趋势,一个是环境。
趋势很简单,地形使然。类比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些成功的人,无疑不是努力奋斗才最终有所成就。我们的“趋势”其实往往不是靠外力,外力只能使人变得平庸。而是来自于自身。发自内心的向上的激情。
环境,就是汇入长江的万条支流。其实很多情况下做原创性的工作和性格往往是很困难的。像理查德费曼那样的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向天才们学习,然后,只要比已经有的那些人再做的更好一点,也很容易获得成功。绝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比别人多考虑一步,只有一步,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平凡变为卓越。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该如何进行研究生学习的文章,有个观点是:一半时间看文献,一半时间做实验。我认为,真正这样做的人一定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但是要做到卓越还需要再往前走一步: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实很多时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往往就被一些东西限制住了。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以后还要考虑下。
再回头看下道德经的话,想想我们到底处于哪个层次呢?我想大概是“礼”。至于原因我有我的看法,这里却不便展开。大环境使然。想要超越“礼”,必须进入“道”。不知历史的人才会对现实感到迷茫,不知历史的人没有资格谈论未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历史,我们需要自己来补这一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